当人工智能在编程、绘画、写作等传统优势领域超越人类,我们拿什么守护孩子的心灵?该培养孩子何种核心品质才能应对未来挑战?

2025年月23日至24日,由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年度会议暨构建新时代心理健康“心生态”研讨会在汉举办。600余位来自教育、医疗、科研、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及心理咨询师汇聚一堂,在思想碰撞与经验共享中,共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议题与实践路径。

 

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向

开幕式上,湖北省教育学会会长王坤庆发表致辞,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需以创新思维推动本土化实践。湖北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金元围绕《构建中国本土化学校生涯教育内容体系》作专题报告,提出将生涯教育融入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实践方向。

在嘉宾分享环节,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廖兆慧、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等多位嘉宾带来《我的故事》,通过个人经历和专业视角,分享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感悟与思考。其中湖北省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孙小蓉的跨界经历与前沿思考,为会议注入了独特视角。从医学殿堂走向企业商海,再以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服务,她的讲述让在场听众感受到科技变革的强劲脉搏。

“应聘者还在强调学校光环、资历,却不了解社会需求已转向自动化、智能化。”孙小蓉会长敏锐指出当前社会面临的转型挑战。她深刻剖析道,人类从制造工具到制造“大脑”的变革,正重塑社会评价标准,这一转变不仅关乎企业用人,更对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从小学到大学都需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向。

感性优势是未来最重要的能力

“人类感性的优势才是我们未来最重要的能力!”“教育的突破口在于将人性光辉发挥到极致。” 在 “2025 年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年度会议” 上,清华大学心理系首任主任彭凯平教授在《AI 赋能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型》演讲中掷地有声的论断,瞬间点燃全场。

他以数据与实例,揭开 AI 时代的现实困境:“人工智能已在编程、下棋、画画等所有标准测试中击败人类顶尖智慧,人类行为正走向静态化。”彭教授提出了一个融合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解决方案:“道法自然,弘扬人性”,即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

“道法自然,挖掘人类内在良知,应从培养同理心开始。” 彭凯平教授以微软 CEO 纳德拉的成功转型为例,阐释了同理心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乃至推动 AI 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纳德拉注重同理心,将其融入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带领微软实现了逆袭。”

针对中国孩子“四无”现象:对学习无动机、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彭教授提出以“四个连接”进行破解:与大自然连接、与身体连接、与他人连接、与心灵连接。比如与身体的连接,这种“具身认知”是机器没有的。所以人类的智能是一种与身体紧密相连的智慧。“AI 羡慕人类在暴雨中被淋湿的畅快、失恋时的痛苦、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市井乐趣,这些具身体验正是人类智能与身体紧密相连的独特证明。”他呼吁教育应回归人性本质,“培养能感知他人情绪、控制自我欲望、享受生活烟火气的孩子,才是 AI 时代的育人之道。”

“孩子的第一位心理老师是母亲”

多位专家在研讨中直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痛点。彭凯平指出,随着人们的生活更加个体化,娱乐网络化、知识碎片化导致传统社交模式瓦解,“孤独已被列为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性疾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徐顺生教授则通过临床数据佐证,孤独感是当前儿童青少年最大的困扰。“孩子的成长需要模仿与社交,没有朋友,心理发展就会失衡。”他强调,如今家长常以物质满足替代情感关怀,却不知孩子真正渴求的是理解与陪伴。

在网瘾问题上,徐顺生教授纠正大众认知误区:“多数人认为孩子玩手机就是网瘾,实则不然。当孩子反问‘不打游戏我干什么’时,暴露的是他们内心的空虚与孤独。”他解释,真正的网瘾需符合量变与质变标准,而多数孩子只是借游戏填补情感空缺。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往往从小就开始塑造。而孩子的第一位心理老师,正是他们的母亲。”徐顺生呼吁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正确引导。

“医教融合”护佑青少年心理健康

本次会议设置四大分论坛,覆盖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领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家校医社政协同、危机干预支持及学生心理成长体系化探索等领域,成为经验共享的 “实战课堂”。

在“家校医社政协同机制”分论坛,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社会心理服务办公室主任周洋分享的“武汉经验”尤为亮眼:自2021年起,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卫生健康部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启动武汉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医教结合项目,探索建立“家校医社”四方联动机制。

一支由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等组成的专业队伍进驻试点学校,担任“心理健康副校长”,通过心理健康动态监测、搭建就诊“绿色通道”、心理危机干预协同响应、教师心理技能培训督导和心理健康科普宣教等举措,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干预。

“教育心理和医疗心理各司其职,但育人和治病相辅相成。”一个个真实案例、一组组详实数据,展现出协同机制的强大生命力。

专家呼吁:构建“全链条”心理健康生态

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教授发表《班级为本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演讲,呼吁以班级为基点构建全员心理支持网络。来自宜昌西陵区金东方小学学生演出情景剧《人生交换模拟器》,通过角色互换展现青少年心理困境与成长力量,引发全场共鸣。

会议发布了范静怡教授、肖劲松教授共同编译,广大老师提供本土实战案例《以情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疗法和应用》书籍首发式。

本次会议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享、圆桌对话等形式,为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会议最后戴正清理事长发布《2026年湖北省心理健康行动倡议》,号召社会各界协同发力,共筑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生态”。

(黄明 季红)